您好!今天是

文史撷英

您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> 建言献策 > 文史撷英 >

举人屋场

时间:2014-12-05 14:41:34信息来源:阅读:

  李大申
 
  举人屋场,位于恩施市红土乡平锦村二房子组,距红土乡集镇约10公里,因清代某年居住在这个屋场里的黄氏五兄弟先后考中举人,而得名。
 
  时过境迁,举人屋场,除了四周青山、田野依旧,已是物非人非,当年具有地域特色的石木结构的宏大古朴建筑群落和举人的后裔,在这里已不能完全找到踪影。剩下的是断垣残壁,还有零星的传说。
 
  走进举人屋场,从残留和散落在屋场内的连桥石、天井石、石桑登、石拱门、石阶檐坎以及石院坝,仍可看出或想象,当年房屋的规模与豪华,以及房主人的智慧、勤奋和富有。
 
  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举人屋场,坐西北朝东南,依山而建,后傍青山,绵延不断的山梁,在这里形成一个椭圆,形似圈椅,前眺景阳,视野开阔,与轿顶山遥相呼应,镶嵌在举人屋场与轿顶山之间的田野,虽欠平坦,但也梯田连连,虽无河流,但又柴方水便。
 
  从举人屋场外的地平面拾级而上,18级石阶梯直通n形曹门,通过曹门,进入方形石铺就的600多平方米的院坝,外围是约两米高的保坎,保坎上建有一米左右的石栏,石栏线条流畅,雕琢精细,浑然天成。
 
  再往里走,一道30多米长,约3米高的人工石坎,将院坝和主体建筑隔离开来。通过4米宽,30级阶檐石,来到主建筑群的正面,整个建筑居高耸立,傲视前方,气势宏大,布局严谨,凸显本土民族建筑风格。
 
  通过连桥石和条、方石构建的房屋格局和四合天井,仍可推断,这是一座三进两院的楼群。东为主院,西为附院。东院为三进三天井,天井前一后二,布局为倒“品”字形。倒“品”字形中间是中进正屋,正中建有抱亭将中进和后进联为一体,抱亭及左右天井即为后花园。由中后檐通向抱亭的大门,就是古代所谓“中门”,封建礼教所训“男不入中门,女不出中门”,雷池就在于此。西院只设一大天井,外沿连着通向东院的走廊,第一进不设大门,面向场坝。
 
  通过荒草地上的瓦砾遗迹,各类房屋用石,质地坚硬,形状各异,图文各异,有的雕龙刻凤,有的花草虫鱼,有的词牌楹联,其工艺精细,栩栩如生,寓意深刻。通过石材工艺,不难想象房屋工艺,那飞檐翘角,雕梁画栋,或飞禽走兽,或古朴典雅……
 
  举人屋场的房屋主体已不复存在,但房屋主人的一些故事,还时常被当地人提起,主人黄国辉,弟兄五人,排行老大,五兄弟的名字为“光”或“火”字旁,依次为“辉、煌、焯、炽、耀”,同治年间,连续五科,五兄弟相继考中秀才。施南知府特为其家颁赠扁牌,题额为“五桂联芳”四个镀金大字。不久,黄国辉通过府考,成为贡生,俗称“拔贡”,于光绪初年,经省级“乡试”,考中第二名,成为举人。由此举人屋场,名震东乡,相传至今。在科举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,居住在僻乡峻岭的东乡平锦举人屋场的主人,“五桂联芳”,那实属不易,不得不令人羡慕钦佩。
 
  在此之前,黄国辉等五兄弟的父母并不富裕,他们五兄弟相继出生以后,父母为了生计,常要下地干农活,为安全起见,便用箩筐罩住孩子,从大的到小的,如法炮制,后均有出息,成了大器。于是,一只箩筐罩出五个举人的历史故事传为佳话。
 
  举人屋场,那残垣断壁正在述说着,一些鲜为人知的残缺故事,也许这些故事是黄家的心血和汗水凝聚而成,贫穷、富裕、辉煌、衰落,这些既简单,又沉重的字眼,或许还蕴藏着某些深意,挖掘他,研究他,读懂他,将会很有意义。
 
  (注:本文参考了向大铁老师,关于《解读“举人屋场”》的文章,在此深表谢意。)
 
  (作者:李大申恩施市检察院
?